科技创新热潮,正在海垦大地上涌动——海南农垦“一张图”数据平台的使用,整体提升了海垦集团土地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,实现垦区土地管理智慧化;南繁综合创新服务平台用科技赋能农业,进一步提升南繁服务效率和质量,助推“南繁硅谷”建设;橡胶智慧收购平台实现橡胶全产业链联动增益,稳定橡胶产业根基,助力乡村振兴;海垦建工集团在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,让房子从“建造”走向“智造”……近年来,海垦集团在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的同时,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,研发新技术、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赋能农业生产,通过推进数字化与业务深度融合,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效能,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探索:发展智慧农业 打造现代版“精耕细作”
8月6日,走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,随处可见整齐划一的格田,仔细观察,便可发现田间布设的滴灌喷灌系统,在不同时期会根据不同作物情况,进行精准数字化灌溉、施肥、土壤病害处理。从“南繁南繁,又难又烦”到“南繁不难”,“天空地”一体化农田管理模式成就智慧农业,高科技设备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。“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和二期已实现田间现代化管理。”海垦南繁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该集团为科研单位提供水肥一体化灌溉、环境信息自动获取及传输、数据驱动作业等一系列服务,探索开展田间CRO(合同研究组织)服务,助力农业科研。在海垦神泉集团长田芒果示范基地推进果园现代化种植管理里,伴随着高速转动的螺旋桨机鸣声,满载药剂的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,只见一道道“药雾”从无人机下方喷洒而出,均匀地洒落在芒果树叶面上。
基地里的果树挂满芒果。
“基地种植了约1.45万株芒果树,以前12名工人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工作,现在两台无人机仅用3天就能完成。”海垦神泉集团长田芒果示范基地经理王伟峰说一边操作设备,一边介绍道,公司正不断探索田间智慧化管理,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效,目前,基地初步实现了无人机防治病虫害、水肥一体化,初步建成现代化芒果鲜果生产基地。记者了解到,该基地今年还将引入水果种植可追溯系统、果树病虫害监测系统,对不同来源、不同维度、不同视角以及不同格式的数据相互比较,快速精准识别和分析果园土壤、生态环境、果树个体及群体的监测信息,实现果园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的立体监测,提高果树生产效率和质量。在海垦大地上,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等新技术正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,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,数据成为新农资。海垦热作产业集团在生产端建设智慧茶园基地,通过数智化系统对茶园的生长情况进行多维度、全天候、连续性的监测,并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;在茶叶加工生产车间引进国内外一流先进生产线,助推海垦茶产业向现代化、精细化、科技化转型升级;海垦猪业公司积极转型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把数据变成核心竞争力,推进“数字猪场”建设,使得生猪产业向生产作业标准化、业务管控智能化、管理决策智慧化发展;……海南农垦正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以智慧农业为抓手,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,目前已涵盖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林业等板块,全力打造数字农业发展新高地,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铺路:推进“数字海垦”建设 全面提升管理效能
“打开平台,土地信息一目了然。”8月7日,立才农场公司土地资源运营部员工梁奇峰打开海南农垦“一张图”数据平台,输入地块编号,土地图片、权籍资料等诸多信息即时显示。“‘一张图’数据平台覆盖垦区多个业务板块,应用场景丰富。通过平台建设,将整体提升海垦集团土地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,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。”海垦集团土地资源运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海南农垦“一张图”数据平台围绕垦区土地权属调查、农用地调查、建设用地调查、数据建库、平台建设5大方面,充分摸清土地底数,驱动创新运营管理模式,实现垦区土地管理智慧化,加快推动新农场建设、城市更新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、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项目落地。海垦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信息化系统也已广泛应用于海垦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方方面面,近年来集团陆续研发建设土地、项目、资金、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,并且推进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应用。以海垦项目管理系统为例,海垦建工集团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电脑前,登录“海垦建工集团项目管理系统平台”,打开合同管理界面,轻触鼠标,扫描上传相关文件,工作人员就完成了建筑材料采购合同申报工作。“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项目审批报件,还能随时登录系统查看审批进程,动态跟踪工作进展。”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垦区移民安置点(西达项目)负责人刘冰告诉记者,以前带着纸质资料送到海垦建工集团多个部门挨个审批,费时费力。如今项目管理系统的加持,让审批效率大大提高,助力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。据了解,每年南繁季节,来自全国29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、生产经营机构等300多家单位纷纷进驻海垦南繁产业集团辖区开展南繁育种工作,其中与约200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南繁实验室或工作站,每年驻点的南繁科研人员达3000多人。
三亚一处南繁基地内,南繁科研人员查看授粉期玉米材料的生长情况。(资料图)
“在过去的工作中,由于缺乏有效的集成化对接平台,只能依托简单的微信、电话等沟通,难以实现多面互动。”海垦南繁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打破发展瓶颈,如今集团依托数智化建设,打造满足“育繁推服”的综合创新服务系统,为前来开展南繁育种工作的单位提供科研、生活、生产、交流、共享、成果转化等一站式、管家式服务平台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,海垦集团已初步形成了包括“土地信息管理系统”“智慧农业管理平台”“橡胶智慧收购平台”“海南农垦 ‘一张图’数据平台”“南繁综合创新服务平台”等智慧系统在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矩阵。
追光: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释放创新驱动效能
今年6月,一则喜讯传来。海南橡胶、海垦科学院集团参与完成的“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”成果荣获“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”。历时37年,攻克了天然橡胶种质资源匮乏、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难题,培育突破性新品种,研发高效生产技术,取得创新性成果。“此次科研攻关,支撑我国天然橡胶产业‘强筋健骨’。”成果完成人、海南橡胶基地管理部副总经理黄飞介绍,台风是海南植胶区的首要限制因素,以抗风高产种质筛选和新品种选育为主要目标,海南橡胶在海南各个植胶区开展“热研917”“热研7-33-97”“文昌217”等一系列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多年多点试验,同时,配套生产技术的熟化及推广,承担海南植胶区的科技服务及培训,提升植胶生产技术水平。记者了解到,此次项目育成耐寒抗风高产品种8个,推动实现橡胶树种源自主可控,支撑我国植胶区域持续扩大,其中,“热研917”等3个抗风高产品种,推动我国中重风害植胶区实现高产植胶。“通过挖掘创制耐寒抗风高产种质,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,大幅缩短育种周期,由41年缩短至27年,攻克了天然橡胶种质资源匮乏、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难题,培育突破性新品种,研发高效生产技术,取得创新性成果。”成果完成人、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智全介绍,在本次科研项目中,该公司团队主要参与了“文昌11”“文昌217”等一系列抗风高产品种的选育,推动了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在海南植胶区的试种及推广、配套生产技术的熟化及推广,实现了海南植胶区品种的良种化,提升了植胶生产技术水平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“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,我们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应用。”海垦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鼓励全垦区企业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创新合作机制,推动产学研融合,解决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难题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。记者了解到,2023年,海垦集团聚焦天然橡胶、生物育种、智慧养殖、热带高效智慧农业等领域,投入2.96亿元开展174个项目科研攻关,研发投入同比增加6倍,位列省属企业第一。今年,海垦集团计划投入3.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工作,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主要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蓄势储能。
向“新”求质,站在转型的风口,海垦集团正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水平,重点聚焦天然橡胶、南繁种业、畜禽养殖、热带高效农业等主要产业,将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,从体制机制创新、研发投入、项目合作、平台建设、人才培育等方面着手,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,促进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,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。
来源 | 海南农垦报
记者 | 郭祺
»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琼B2-20070017-6 HSF Copyright @2020, All Rights Rese
企业邮箱: 3538774633@qq.com
联系电话: 0898 -68580160